
今年5月,國內首次電力現貨市場承銷在廣東實行,標志著電改獲得新進展。5月15日,全國首個電力現貨價格在廣東電力調度控制中心構成;5月20日,首次電力現貨交易承銷出有單,廣東所有市場主體,還包括190臺發電機組、123家售電公司、3家大用戶全部參與了此次交易,夜間低谷時期平均值節點電價0.082元/千瓦時,負荷高峰時期平均值節點電價超過0.362元/千瓦時。廣東電網運營工況簡單,其在電力現貨交易方面的積極探索,必不可少合乎廣東電網運營實際的市場規則設計做到承托。
在日前開會的第三屆電力市場國際峰會上,南方能監局市場監管處長盧勇認為,目前廣東現貨市場尚能在跟上階段,未來廣東現貨交易將構成供需雙方報量報價、聯合要求價格的市場機制,更佳地獲釋改革紅利。循序漸進 積極開展仿真運營近年來,廣東電力市場化程度大大提升,市場化電量從2013年的22億千瓦時,減至2018的1600億千瓦時,電力用戶減至8000家,整個市場規模不斷擴大,為現貨市場奠定了基礎。
預計今年廣東市場化電量將超過2000億千瓦時,2020年則將超過2500億千瓦時。盧勇說道。據廣東電力交易中心市場管理部副部長孫謙講解,廣東現貨市場共計經歷了三個階段的仿真運營:第一階段從2018年9月到2018年底,主要目的是讓市場主體參予報價,并對交易系統展開測試,仿真運營結果不作為調度和承銷依據。
第二階段是今年1至4月份,市場出清的結果作為調度繼續執行的依據,但不承銷,一般自由選擇月初的1到2個交易日,目的按照目前現有中長期的價差模式下,因應調度按照全月同工程進度的目標來調控,便于調度繼續執行。第三個階段從5月份開始自由選擇了兩天的仿真運營情況,作為承銷和調度的依據。在仿真交易的有所不同階段,廣東還在大大調整市場主體的報量、報價規則。目前正處于跟上階段,發電外側報量報價,用戶外側報量不報價。
第二期系統建設已完成后,經過一段時間仿真運營,迅速要南北用戶外側報量報價。最后,供需雙方可以聯合要求出有一個平穩的市場價格。盧勇認為,這種分階段的模式在目前的現貨市場規則中有數明確要求,堅信迅速能已完成這一改變。因地制宜 設計交易規則作為全國僅次于的省級電網,廣東電網運營工況也最簡單。
盧勇回應,省級現貨市場的建設,一定要根據各省特點,有針對性地設計規則。據理解,廣東電網歸屬于典型的強直很弱交受末端電網,外受電比例約三分之一;電網峰谷劣較小,一般夏季工作日用電負荷峰谷差可達3000至4000萬千瓦;80%的用電負荷集中于在珠三角地區,電網潮流風險大,負荷集中區短路電流大。廣東電網節點多達3000個,斷面多達400個,如果自由選擇分散式的市場模式,中長期交易市場無法全部已完成剛性繼續執行,集中式市場更加不利于確保電力市場安全可靠運營。
孫謙回應,另外,集中式的市場模式,更加不利于廣東在現貨跟上階段理順電力價格,構建資源優化配備。然而,有電力行業專家對廣東現貨市場明確繼續執行時的情況產生了批評:根據中舉承銷首日發布的信息,網絡堵塞并不相當嚴重,分2-3個區才可,為何要用于節點電價?回應,盧勇認為:節點電價可以獲取精美的時間、方位信號。不僅如此,如果一個節點長年高價出有清,這個信號本身也引領了將來電網公司在這個地方的投資,要去解決問題這里的堵塞問題,這正是電力市場化提高電力工業運營效率的一種反映。
在用戶外側,則使用全省統一節點電價,可以在市場初期減少用戶外側參予市場的可玩性。孫謙更進一步說明,用戶不必須專門研究各個節點電價變化規律,明確到交易環節,更加不利于通過簽定中長期交易合約來瞄準收益,減少風險。統籌兼顧 構建改革目標整體看,廣東的電力依然供大于求,電力商品按照市場規律就應當降價。
如果供大于求卻不降價,那證明市場規則出有了問題。針對發電企業廣泛體現的改革就是叛電價問題,盧勇特別強調,改革的重點不是叛電價,而在于創建市場化機制。
機制完善了,當供需發生變化,發電企業就可以獲得理應的收益。盧勇指出,電改的最后目的,就是要提升管理、投資和運營效力。
現貨交易與中長期交易不應相互促進,用市場競爭、成本監管的方式提升電力企業管理效率,推展電力工業化發展?,F貨市場中的信號,比如一個電網堵塞,有可能迅速消失,而一座煤電廠要建設2-3年才能投產,現貨信號并非是用來指導電源投資的。中長期價格信號用來引領提升投資效率,現貨價格信號則用來調節生產運營效率,兩者融合,才能聯合前進電力市場建設。此外,盧勇還建議,在市場運營中應付部分低成本機組展開補貼。
包括燃氣機組、水煤漿機組、循環流化床鍋爐等在內,廣東低成本機組的比例高達25%。這些機組并非由市場構成,而是由歷史因素構成,不應專責考慮到其沉沒成本問題,不予一定補貼。
本文來源:開云-www.hornygasm.com